帕索里尼“生命三部曲”的首部,本片基本奠定了后来两部的拍法,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的剧本,通俗化手法的展现,非职业演员的选取,现场音效以及脏乱化置景,但在场地与服装选取上又下了极大的心思,这点差别反倒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模式讽刺了宗教的虚伪,大量情色场面的直击近乎没有任何美感,却深深的展现人性内部的复杂,而偶然流露出的真情,使“蛆虫”的. 虽然故事配比相差较大,但依旧是古典主义式的拍法,但没有衔接硬切的模式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,三部的故事加起来实在有点多,令人眼花缭乱,纷扰十足. 非职业演员的选取,也是问题有点多,啼笑皆非的演技令本片笑料十足,大多场景的演技一言难尽,不过反倒促成了本片的通俗化目的. 虽然全片看起来限制级十足,但方向还是与改编书籍的目的相同——解放天性. 谁都是这么过来的,深知中学生在家长学校的夹缝中如果缺失精神寄托会变态成什么样,但好像也没有这么变态啊. 电影将一些“小事”通过浸入式的视听语言无限放大,最终营造出高压锅一样的家庭环境,恍惚有达伦·阿伦诺夫斯基的感觉. 技术方面顺延导演上一部《完美的日子》,比如对白、音效、音乐三者构成的声场帮助搭建活动空间,角色起争执一定会越轴,大量跳剪表示人物的焦灼等等. 本片这些技术全面升级,影片可以称得上是一场飒爽无比的关于剪辑和打光的表演. 最难得的是,在镜头语言、剧本全都齐备、高超的基础上,导演仍然放手让演员的表演去带动人物情感进展,使所有人物全都活起来. 剧本对“外部特征相仿的情况下,个体是否可被替换”的探讨完全融入剧情,看似表现琐碎生活,其实颇哲学.